武汉三八各景点门票(汉阳三八大盖)
1. 汉阳三八大盖
三八式由于质地选材上的严格,其枪管寿命远强于当时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中正式、汉阳造等杂牌步枪,据称品质优秀样本的枪管寿命近一万发!其独特的盖子结构既方便了抛壳,还避免泥沙进入枪身,其可靠性在日军枪械中堪称翘楚,加上其利于生产的简单坚固构造,不但让日军十分满意,而且抗日武装也对其十分满意。在当时,能配备状态良好的三八式,就是精锐的象征,一批战斗英雄就是依靠三八式击毙了大量敌人。
甚至朝鲜战争前夕,某些部队不满用苏制莫辛纳甘步枪更换三八式,而他们手中的三八式已服役接近10年了!在朝鲜战争前期,三八式步枪中品质良好者直接用于狙击作战。
2. 三八大盖和汉阳造图片
汉阳造射程近精度低,因子弹自旋转慢,进入物体后会翻滚,所以杀伤力大。3.8大盖射程远精度高,因初速高、子弹自旋传快,进入物体后不会翻滚,直接贯穿,所以杀伤力小一点。
3. 三八大盖汉阳造中正式
抗日战争中,中日两国军力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,日本对中国的攻击,属于从高纬向低纬的降维攻击。日本陆军的机械化装备,炮兵、坦克等绝对碾压中国军队,更别说空军和海军。
但在陆战武器上,中国军队尤其是八路军常用的汉阳造,与日本侵略军手里的三八大盖PK,应该还是有得一拼,尤其是在杀伤力上。
汉阳造最早由张之洞创建的汉阳兵工厂即后来的湖北兵工厂从1896年开始生产,仿制于德国的1888式步枪,故又称“88”式步枪。1899年,江南制造总局也开始生产汉阳造。
从1896年投产到1944年停产,中国各个兵工厂大约生产了110万支汉阳造步枪。
三八式因其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盖,和机匣上刻有“三八式”几个字,又被中国军队称之为“三八大盖”,身上也有德国毛瑟步枪的血统,由日本小石川炮兵工厂研究所所长南部麒次郎,在明治天皇三十八年,即1905年研制成功,故日本人称其为三八式。
1907年,三八式开始量产,随后成为日本军队标配,到1910年全面换装。
从技术参数上看,汉阳造与三八式相差不是很大。
汉阳造口径7.92毫米,全长955毫米,不含刺刀全重3.166公斤,枪管长442毫米,枪口初速639.78米每秒,有效射程300米。
三八式口径6.5毫米,全长1275毫米,全重4.1公斤,枪管长797毫米,枪口初速765米每秒,有效射程460米。
汉阳造的有效射程300米,小于三八式的460米,且射击精度上不如三八式,但其所使用7.92毫米口径子弹的杀伤力却绝对碾压三八式,几乎是一打一个窟窿。
其实平心而论,三八式强大的杀伤力是工艺设计上的一种缺陷,是在设计中误打误撞形成的。由于当时中国兵工厂制造枪械的工艺不够精细,汉阳造的弹道不够稳当,有些摇晃,射出去不直。
子弹打出去后,一直处于摇晃飞行状态,准头不够。但只要打中敌人,子弹就会在敌人人体组织里面乱飞。表面上看是打了一个眼,实际上却由于子弹在身体里乱窜,形成的却是一个大窟窿。这样一发子弹下去,就是一个血窟窿,根本止不住血。
4. 三八大盖比汉阳造哪里好
抗战时的枪炮声最远能传播数千米,但是如果周围有大山或者树林的话,距离可能只有是数百米5. 三八大盖好还是汉阳造好
抗日电视剧里面的步枪一般为三种(比较老一点的影视资料除外):汉阳造,中正式以及三八大盖。汉阳造:可装5发7.92×8.08mm固定弹夹
中正式:可装5发7.92×57mm子弹
三八大盖(日式装备):可装5发6.5×50mm子弹
手枪按照您的描述,我认为应该是驳壳枪,也就是德国毛瑟军用手枪。
短弹夹的为6发或者是10发,并且是固定弹夹;而长一些的弹夹为20发,并且,弹夹是插入式的。
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看法,欢迎在下方评论、留言。